早期的史料记载,我国原始部落中的饮食以及氏族聚会时,都是席地而坐(或跪,双膝着地,上身挺直)的,因室内无桌椅,在地面上铺设物品,这是最早期的饮食方式。在食物的分配上,对老者较为优待。在吃的方面,除尊老、养老外,对天地、祖先、鬼神的崇拜也是食饮的关键因素。
古人经常举行祭祀天地、祖先、鬼神的活动,祭祀当有祭品,主要是食物,祭毕,就可以分食。如参加祭祀的人围在一起,大家席地而坐,直接用手抓取食物食用。同样的道理,部落首领聚会,在一起聚饮进食,也是如此。坐地、手抓、分食的方式就是人类最原始的饮食特征。考古资料表明,古代中国人使用的进食用具,主要有勺和筷子两类,还一度用过刀叉。这些进食器具中,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,它的使用有3000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。餐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。其实,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餐叉,只是由于这个传统时有中断,同时,餐叉的使用在地域上又不很普及,所以不为人所知晓。在考古发掘中,考古专家们曾分别在甘肃武威市齐家文化遗址、青海同德马家窑文化遗址中,均发现有距今4000~5000年前的骨质餐叉。
中国早期经过了几千年的分餐制饮食形式,约从唐代后期才开始逐渐地走向合餐制,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人的饮食方式的。我们的祖先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进食用具、就餐方式,由此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饮食风格特色。发展到今天,历史上传统的许多饮食方式人们已经淡忘了。中国人最终选择筷子作为进餐的主要餐具,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“学界泰斗”蔡元培。1924年2月,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,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菜。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,便对蔡说:“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,不方便吧?”蔡元培笑着回答:“早在三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,不过,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,总觉得刀叉是杀人的武器,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,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‘匕’割肉,用箸夹菜。后来烹饪改进,筷子可以夹肉,‘匕’就不再用于席上。”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,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