艇仔粥是由中国南方水域上的游民--“疍民”一手创造的。
旧广州,珠江西濠、西关荔枝湾一带,入夜时分,一排排花艇靠向岸边或大游船,每只艇的尾部都插着一支黄旗,上面有一个大大的“粥”字,那就是卖艇仔粥的疍家船。
卖艇仔粥的,多是疍家女人。她们向岸边或游船上谈生意、谈恋爱、寻消遣的客人,兜售艇仔粥。正宗艇仔粥,是水上人家用新鲜打捞的鱼虾蟹蚬螺等,杂七
杂八,汇入一煲粥里熬出来的,由于新鲜,粥鲜甜无比。最初的艇仔粥每天用料不尽相同,打到什么就放什么,美味异常。后来陆上店家也仿做艇仔粥,慢慢把它的配料固定下来,有鱼片、烧鸭、海蜇、生菜、炸花生,后来又添加了虾仁、猪生肠、叉烧、浮皮等,盛粥时再配一小碟葱花和炸薄脆。
至今没有人说得清疍民是怎么来的,他们自秦代起就生活在广东、广西及福建一带的江洋河海之间,有学者说他们可能由历代不甘当顺民的自流民组成,也可能是被放逐的犯人及家属,总之是逃难避祸的一群人。他们以舟为家,世代漂泊于海上。官府不许他们登陆定居,不许穿鞋袜只能穿屐,不许与陆上人家通婚,孩子不许到陆上学校就读等。
传说,这一切歧视因一个人发生变化,这个人名叫张保仔,生于1786年,是“中国第一海盗”。他领导的海盗团伙“红色帮”在鼎盛时期,拥有大船800艘、小船1000多艘,聚众达10万人,专门抢劫清廷官船及外国商船,曾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艘军船。张保仔之所以传奇是因他侠义,他将抢来的财物分成三份:天一份,地一份,人一份。天一份,用于资助当地贫民;地一份,挖地为牢隐藏起来以应急需;人一份,颁奖给有功将士。张保仔后来被清廷招安成为三品武官,剿过盗立过功,受封“千总”头衔。自此之后,疍民可以登陆定居,可以与陆上人家通婚。不过翻查史料会发现,早于张保仔的雍正年代,清廷已除去疍民的“贱民籍”了。
扫一扫,更精彩今任何茶市粥品里面,都少不了荔湾艇仔粥。吃粥的人不知疍民往事,但这不影响大家对此粥的狂爱。如今任何茶市粥品里面,都少不了荔湾艇仔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