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星期美点”是广州的茶楼、酒家点心供应的一种模式。所谓“星期美点”就是每一星期轮换一次点心品种。
20世纪 20年代末,广州战乱较少,社会经济相对稳定,饮食业处于宝贵的兴旺时期,食肆的老板都想多做生意多赚钱。当时的茶楼、酒家供应的点心品种比较固定,变化很少。这显然满足不了追求新奇的广州人口味。到 1936 年,陆羽居点心师郭兴(人称孖指兴)知道了老板的心思,于是提出一种新的供应模式,就是每星期推出一批点心新品种,美名为“星期美点”。这种做法一是使客人有新鲜感,二是新品种加上原有品种使客人的选择性增大了。这种做法很受食客的欢迎。“星期美点”推出后陆羽居的生意兴旺了许多。“星期美点”一传十,十传百,很快福来居、金轮、陶陶居等店家也跟着推出“星期美点”,都十分成功。还有一些茶楼、茶居见状也跟着学样。据查证,当时有个叫野平的人写了篇《关于“饮茶”》的文章,刊登在《西北风》1936年第14期上。文内首次提到了“星期美点”,并加以推崇,于是引来更多的茶楼、茶居争相效仿。就这样,“星期美点”传遍了广州城。
“星期美点”的亮点在于轮换。但是轮换不是随意的,而是根据时令、气候、货源、场合、消费需要和师傅的能力来确定。“星期美点”还讲究一些规定。每星期推出的点心不少于六甜六咸,可以多,比如八甜八咸、十甜十咸、十二甜十二咸,可以再多,但必须是成双成对。“星期美点”运用蒸、煎、炸、烘、焗等多种方法制作,以包、饺、角、条、卷、片、球、糕、饼、盒、筒、盏、挞、酥、脯等形式成形,卖相小巧玲珑。每款点心均以五字命名,并且首尾用字不能相同。书写时是左甜右咸竖着排列。
最初,“星期美点”写在水牌上,放在店铺门口让食客知晓。后来多是油印成宣传单张广为派发。
“星期美点”在日军侵占广州期间停售。之后,20 世纪30年代广州点心行业“四大天王”之一的禤东凌在新陶芳酒家重新推出“星期美点”。食客对美食的渴望、厨师技艺的精湛、老板经营方式的精明共同催生了“星期美点”,而“星期美点”出现与发展终成“食在广州”的一大特色,也成为粤菜点心的一张闪亮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