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侯是梅州大埔县的一个镇,百侯薄饼是镇里特有的一款点心。舌尖接触之前,大饱眼福应属品鉴薄饼必不可少的前戏。和面是最为讲究的首道工序,开面后要不停地顺一个方向搅拌。浆状面筋和好后,快捷抛之挪之于平底镬上的过程,讲的是巧力。由此煎出的张张面皮薄如蝉翼,包以肉丝、豆芽、香菇、鱿鱼丝等拌成的馅料,不连吃三块不够过瘾。
吃过薄饼了,可顺便听听“一腹三翰院”的故事。话说清乾隆年间,有位家住百侯的饶姓妇人坐轿去某县看儿子,途经一座桥,见桥头石碑上刻有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字样,便问缘故,据告知当地出过两个宰相、九个状元,所以要表示敬重。饶姓妇与人笑了,指指河那边:“隔河两宰相,十里九状元,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!”原来饶姓妇人膝下三儿,分别叫做杨缵绪、杨黼时、杨演时,个个读书了得,分别在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考取了进士,并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。百侯镇自古文风鼎盛,崇尚读书腹当官,夙有“百侯之乡”说法。那么,能孕育出“一腹三翰院”的这个古镇,与百侯薄饼又有什么关系?
太有关系了。杨缵绪是个孝子,任职陕西按察使的某年回乡给母亲祝寿,顺道带回侍从家厨帮忙做寿宴。家厨做出的一款薄饼,其母爱不释手。孝子要返陕西了,为确保慈母随时吃到薄饼,决定把家厨留下来。源自中原的薄饼手艺,就这样传授给了家乡父老,并形成一方特色。
因为孝心传递,薄饼就有了个“百侯”的名字。而孕育了三个翰林的杨缵绪故居,于今仍在。已有两百多年的这栋砖木结构,坐南向北,为标准的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。